欢迎来到论文699资源库
咨询热线:18957164695 客服在线时间:08:30~22:30(节假日不休息) 投稿邮箱:tougao@lw699.cn 在线投稿:非工作时间点此在线提交您的稿件

关于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的研究-骨科医学期刊

时间:2012-06-27 11:13来源:作者:点击:
骨科医学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目录        医学核心期刊     医学论文发表
       1 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有不少作者认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不孕不育、绝经迟缓等因素均为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有报道[4]48%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60%有绝经延迟,15%~20%有不育史。他们认为UPSC与普通子宫内膜样癌不同,大多数患者的ER、PR为阴性,是非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其发病与不孕、肥胖、糖尿病及外源性雌激素无明显相关性。
  但此观点引起争议,Kato报道30例UPSC病例中,30%合并高血压,13%伴有糖尿病,20%有吸烟史,20%是肥胖患者。Goff等报告的36例患者,39%患高血压,27%有吸烟史,11%有糖尿病,5%为肥胖者,约17%有激素替代治疗史。此外,UPSC患者中有个人或家族乳腺癌史分别为12.4%~25%和16%~44%。Biron shental[5]和Lave等[6]发现UPSC患者,32%有个人乳腺癌史,23%有家族乳腺癌史。所以可以认为乳腺癌可能是UPSC的高危因素。
  近期研究发现,S100A4去甲基化在UPSC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RT-PCR方法检测到UPSC的S100A4的mRNA水平升高。在UPSC患者DNA中可以检测到BRCA2和BRCA1的基因突变,突变率达27%[7]。此外,Bancher Todesca等认为雌激素驱动慢通道引发子宫内膜样腺癌,内膜癌基因的双重模式引起的P53驱动的快通道引发UPSC。
  2 前驱病变
  2.1 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 有相关文献报道,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SEIC)在形态学上等同于浸润性UPSC的高度恶性肿瘤细胞取代良性内膜表面上皮或腺体,从而被称为“假定前驱病变”。但由于其没有肌层和间质侵犯却在早期就有宫外扩散的症候,这种完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不同于其他部位的上皮内癌或者原位癌。SEIC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前驱病变。目前,在Liang SX等[8]研究中,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可能是UPSC发生的前驱病变。EmGD 与UPSC无直接的形态过渡,病灶多为灶状,其细胞学非典型性不明显,EmGD与UPSC具有杂合性缺失。
  2.2 EmGD的诊断 患者的年龄一般大于55岁,多见于绝经期妇女;EmGD 细胞学异型性程度尚不到SEIC,但比伴或不伴化生改变的良性静止腺体异型性大。EmGD显示P53免疫染色阳性,介于UPSC和SEIC之间,Ki指数评分4~6分以上;光镜下EmGD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比良性静止期内膜核增大2~3倍,质深,空泡状,核仁不明显,细胞极性紊乱。EmGD可出现于内膜表面上皮或内膜腺体,可表现为内膜息肉,非内膜息肉样,一般发生于萎缩内膜,或轻度增生期内膜,但极少伴内膜具有非典型特征的良性病变,如出血和修复性上皮以及息肉化生等。
  3 分子标记
  3.1 CA125 以CA125≤35ku/L为正常参考值。临床上常以CA125作为评价UPSC治疗反应及肿瘤进展的标记物,对术前了解有无宫外转移,判断预后及肿瘤有无复发均有参考价值。
  3.2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0(hunan kallilrein-10,hk-10) Santin[9]研究表明,在UPSC细胞组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OPSC)组中hk-10水平明显高于非癌组,且在子宫内膜腺癌细胞中未见hk-10分泌。预测hk-10可能是OPSC新的分子诊断标记物之一。
  3.3 C-erbB2和HER-2蛋白 C-erbB2扩增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其蛋白HER-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10]。在UPSC中,C-erbB2高表达而ER、PR受体低表达,这与乳腺癌中C-erbB2与ER负相关性是一致的。C-erbB2可能与UPSC的非激素依赖性肿瘤发生有关。Mallipeddi等发现UPSC中HER-2/neu癌基因扩增及过度表达。所以其表达产物HER-2蛋白可能是一个UPSC的分子标记。
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UPSC)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其发病率占子宫内膜癌的1%~10%[1,2],发病年龄在65~72岁。在子宫内膜癌的分类中,UPSC不表达雌、孕激素受体(ER,PR),常发生于萎缩或静止的内膜,组织学上UPSC与透明细胞癌等均属于Ⅱ型癌。其恶性程度高,高度侵袭性,早期易发生宫外转移,以腹膜扩散最高。由于本病临床上难于收集病例,对此研究不够充分,近年来国内外主要从前驱病变、病因、病理、分子学标记及其基因表达等方面着手展开相关研究[3]。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