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论文 医学护理论文发表 产科护理论文 护士护理论文
1 临床资料
1.1 入院病情
患者,男性,39岁。因“阵发性心悸,头昏5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昏、头胀,测BP 16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在家间断口服代文1粒,1次/d。出现无周期性肌无力,伴有心悸,呈阵发性,未予重视。2年前就诊我院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纤颤”,1周前无诱因上述病情加重。阵发性心悸,气促伴头昏。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胆囊炎病史,血压最高可达160/120 mm Hg,间断服药,未作系统正规治疗,血压控制不佳。否认糖尿病病史,有吸烟饮酒史。饮酒10年,每次5~8两;吸烟10年,平均每日15支。查体:体重指数(BMI)为26 kg/m2。体温(T)36℃,脉搏﹙P﹚90次/min,呼吸频率﹙R﹚18次/min,血压(BP)160/115 mm Hg。神清语明,自主体位。皮肤巩膜无黄染。口唇淡红,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无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心率(HR)90次/min,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辅助检查:ECG示“异位心律,心房纤颤”。心脏彩超示LA:43,RA:31,RV:44,LVIDd:46,LVPWd:9,EF:60%,双房偏大,主动脉瓣微量返流。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血糖、尿便未见异常,血脂TC 7.49 mmol/L,TG 2.66 mmol/L,LDL-C 4.50 mmol/L。入院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险组。
2 药学监护的建立及效果
2.1 降压药物的选择和用药监护
患者入院时血压最高达160/115 mm Hg,诊断为高血压3级,伴随肥胖、吸烟、饮酒10年史,属于极高危组。曾在家口服代文1粒/次,1次/d,血压控制欠佳。高血压为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因此使血压达标(140/90 mm Hg)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中国2005年高血压指南,2007年ESC/ESH指南及美国JNC7指南,2级以上高血压(160/100 mm Hg),或单药治疗血压仍未达标者[1],采用联合用药原则,临床药师建议CCB+ARB。CCB主要扩张小动脉、利尿,但可导致下肢体液漏出。ARB主要扩张小静脉,并增加静脉床流量。两者同时使用,可减轻体液流淤积,缓解下肢水肿,而且两者降压具有协同作用[1]。医生采纳,用络活喜5 mg/次,2次/d;厄贝沙坦150 mg/次,1次/d。监测BP 130/80 mm Hg左右,达到目标值。口服厄贝沙坦监护肾毒性。用药前应监测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尿常规,用药2、4周后复查血肌酐和血钾,在巩固治疗期间,应第3~6月复查血肌酐与血钾,对有双侧肾协脉狭窄或单侧功能肾肾动脉狭窄者慎用。CCB与胺碘酮合用,进一步抑制窦性心律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监测心律和心率。
2.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和监护及效果
患者口服胺碘酮进行转律和控制心室率。第1、2、3天口服0.4 g/次,3次/d,第4天调整剂量0.2 g/次,3次/d,共7 d,调整剂量0.2 g/次,1次/d,共7 d,总量接近10 g。查体HR 80次/min,P 72次/min,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药物治疗后房颤仍持续2周以上,故选择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后胺碘酮改为维持剂量0.1 g/次,1次/d。出院时HR 70次/min,律齐,未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胺碘酮具有潜在的致命性毒性,包括肺毒性、肝毒性和心毒性。胺碘酮的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程度的剂量相关性,且随着用药疗程及时间延长而增加。甲状腺功能异常为长期服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4%[2],有文献报道胺碘酮可导致心脏横纹肌溶解,引起心脏猝死。因此在用药前后应监测血压、心律、心率、心肌酶、血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第1周监测心电图,特别注意有否QT间期延长,以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第2周检查肝功能、肺功能、胸部X线片、眼科检查。该患者第4周检查:DR胸部正位片示心影及双侧肺门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血生化示:ALT 104 U/L,AST 47 U/L,γ-GT 46 U/L,示有轻度肝损害。药师建议停药观察,医生采纳。出院时检查肝功能正常。
2.3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和监护
2005年ASCOT研究,合并至少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且总TC≤6.5 mmol/L的高血压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随机接受立普妥10 mg/d,LDL-C由3.44 mmol/L降至2.32 mmol/L,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下降36%和27%[1]。患者TC 7.49 mmol/L,LDL-C 4.50 mmol/L,立普妥主要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另外还可以改善内皮功能,抗感染抗氧化,抑制血小板活化,起到调脂、稳定斑块和抗炎作用;并且具有半衰期长,可任何时间给药的特点,选用立普妥20 mg/d。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肝毒性,发生率为10%,具有剂量依赖性[5-6]。观察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预防其毒性发生。治疗前、开始后6、12周或增加剂量时检查肝功能。长期服用每年检查1次。另外严密询问患者肌肉反应情况,有无肌肉疼痛、肌紧张和肌无力。必要时测定CK,如值较高,应停止用药。还要监测患者有无横纹肌溶解,监测肾功能。告知患者特别在伴有周身不适或发热时,立即报告医师和药师。
2.3 抗凝药物应用和监护
患者入院时医生给以拜阿司匹林0.1 g/次,1次/d抗血小板不妥。房颤发生栓塞事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取决于患者存在的血栓危险因素[3],该患者有高血压,双房偏大,房颤,体循环栓塞形成的可能性大,属于高危人群。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华法林使脑卒中危险下降68%,在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加,抗凝降低死亡率33%[4]。该患无华法林使用禁忌证,药师建议停用阿斯匹林改为华法林。华法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控制INR值在2.0~3.0之间。该患从未使用过华法林,很难判断使用多大剂量使INR达标。服药前INR为0.94,中国人华法林的初始剂量建议为3 mg/d,该患者同时服用胺碘酮,胺碘酮有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药师建议初始剂量为2.5 mg/d,治疗3 d,测得INR为1.01,增加0.5 mg/d,3 d后测得INR为1.38,仍未达标,调整剂量为3.125 mg/d。1周后测得INR为2.31,达到目标值,PT为29.7 s,出院时各项检查均正常。在患者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有否鼻出血、牙龈出血、伤口出血经久不愈、观察身上有无瘀斑、紫癜。定期检查血常规,观察血尿和便血。检查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