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98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报导,1998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11456篇,分布在1316种期刊上。其中收录论文数的语种为:以中文语种发表159篇,占总数的1.39%;以英文语种发表11263篇,占总数的98.32%;以其它语种发表34篇,占总数的0.29%。收录论文数在国内、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比例为:在国内期刊上发表2119篇,占总数的19%;在国外期刊发表9337篇,占总数的81%。从SCI选用来源期刊数量来看:美国有1439种,占总数的40.64%;英国有724种,占总量的20.45%;英美两国达2163种,占总数的61%。东西方语言差异,是我国科技论文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障碍,英文语种的论文是进入SCI的一个重要优势。一、认真撰写英文摘要
尽管科技论文是以各种不同的文字出版,但作者都希望扩大学术交流范围,提供论文的英文摘要。这已成为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许多作者的论文英文摘要简单,不能确切、全面地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很难使国外读者通过英文摘要了解论文的内容,因此也难以引用或参考。由于作者的英文水平所限,语义表达不准确、语法错误、单词拼写错误等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国际交流效果。优秀的论文摘要使读者只需通过文摘就能对论文的主要目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主要结果、结论和论文的创新、独到之处,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这样可大大吸引国外读者,增加论文被SCI收录引用的机会。三、必须重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对前人和同行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利用情况,一篇好的论文所附的参考文献可称得上是一部专题目录。目前我国科技论文的引文数量还不多,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近年来的报导,中文期刊平均每篇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不足7篇,而SCI收录的论文平均每篇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达24篇。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撰写论文时,对有关文献查证不足。SCI不仅要求论文有标题、摘要,以及参考文献和作者的联系地址,而且要求非英文的论文也要提供用英文撰写的论文标题、关键词和摘要,以及英文作者名、作者地址。参考文献的英文译名应引起国内作者的关注,目前我国许多被SCI收录的期刊,主要采用英文后用括号标注汉语的形式,以适应SCI的国际化著录要求。四、 科学地、全面地看待SCI
SCI指标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关于SCI是否是评价尺度的问题,许多专家都有不同的见解,认为仅以SCI进行论文评价有失偏颇,多数科学家认为还是要用由有真正研究能力的科学家同行进行同行评议作为评价指标,他们的根据是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同一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工作只有同行最清楚,才能进行评价,而不应由外行来评价。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国际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SCI评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虽然论文被SCI收录通常意味着该文学术水平较高,但论文未被SCI收录并不意味着该论文的水平就低。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如:SCI数据库未收录刊载该论文的期刊、该刊的语种非英文、刊物未严格按国际惯例编辑、论文未用英文撰写、文章本身的写作不规范、作者不了解SCI源刊的范围等等。SCI作为美国的一种出版物,它首先是为美国的经济社会服务的,它反映的是美国的科学研究方向,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不同,因此,不能以它作为全球的评价标准。欧洲一些国家评价科研绩效时也仅只是把SCI收录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而不是唯一标准。由于它对非罗马字及非英语国家的文献收录相对较少,所以完全依此来评价就会带来一些偏差。过分强调SCI收录会引起科研中的短期行为,不利于科研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SCI的评价体系本身并无过错,只是我国在具体的运用和操作方法上牵强附会。鼓励科研人员勇跃地向SCI源刊投稿,也可奖励发表文章的人员不要把SCI收录作为唯一标准,对我国社会有贡献、得到国际同行的评价和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