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生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中医认为,姜黄性温,味辛、苦,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在印度的传统医学(Ayurveda)中,姜黄(Haldi)被认为具有健胃、滋补、净化血液之功,具有治疗皮肤病、调节肝胆等方面的作用[3],与中医对姜黄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迄今,国内外对姜黄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均具有广泛研究。自19世纪发现姜黄素类成分以来,对姜黄的研究从未中断,尤其是随着高分辨液质、气质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许多微量成分。
姜黄色素(curcuminoid)类物质是一种从姜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黄色色素,其母核结构为二苯基庚烃类,有酚性与非酚性之分。目前认为,姜黄色素类成分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姜黄素(Curcumin)是最主要的,约占姜黄色素的70%,这一类化合物还包括脱甲氧基姜黄素(10%~20%)、脱二甲氧基姜黄素(10%)。有研究发现,姜黄素在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中的分布很不平衡,在根茎(中药姜黄药用部位)中含量较高(大于2%),在块根(黄丝郁金药用部位)中含量较低(0.023%左右)[4]。除以上主要成分之外,一些研究者利用制备液相或液质。
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一系列微量的姜黄素类成分,并对姜黄素类成分的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可归纳为:姜黄色素类成分母核结构有12种(M1~M12),两端的取代基主要有4种(Ar1~Ar4),见图1、表1。对姜黄素类成分构效关系的研究表明,姜黄素母核结构中β-二酮把两端的不饱和结构连接起来,降低了分子的极性,增加了对细胞膜的渗透性,并且两端苯基上的酚羟基位于苯环的对位时,对于其活性也是十分必要的[10]。在抗炎、抗寄生虫方面,母核中的β-二酮所连接的长链不饱和结构对于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