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和实验医学投稿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护理学毕业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
1 方剂药效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方剂口服或灌肠后经过肠道和肝脏的首关效应,被吸收进入体内血液的成分很多,不同方剂的药动学(PK-PD)不同,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后可能产生新的化学成分,在体内具有不同的组织分布,但不是所有这些血清成分都具有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1]。不仅要研究用药后的血药浓度水平,更要研究病变靶组织内的中药成分谱及其浓度水平,寻找真正的中药有效成分。
2 方剂配伍的药理学研究
方剂中每一味药对其它药的有效溶出和吸收有明显影响,疗效也显着不同,临床上也呈现出显着的量效关系。如大承气汤不同煎法,或加减方剂中的药味和剂量,会明显影响总游离蒽醌含量,且含量随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芒硝也明显影响各有效成分的溶出;枳实能影响厚朴有效成分厚朴酚的溶出[5]。这些煎剂的不同溶出率明显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大承气汤经过煎煮,口服或灌肠等途径治疗具有阳明腑实证的急性胰腺炎过程中发生吸附、络合、分解、沉淀等变化后,方剂在消化道和肝脏的代谢及消化道内的吸收不同。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厚朴酚等被吸收入血后能否达到治疗浓度水平,并进一步在病变胰腺组织内分布?究竟是哪一种或几种主要成分起作用?即研究大承气汤的中药方剂血清药理学、组织药理学,并探讨方证相关性。
3 目前方剂药效学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进行方剂药效学、药动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研究其血药浓度和尿中排泄速率与疗效的关系,主要选择一些不能量化的间接指标,或者寻找体内的单体成分。血清药理学是使用含药血清代替方剂粗提物进行药理研究的体外实验方法,较客观真实地反映方剂的药理药效及其作用机制,通过药理效应来反映方剂有效成分的体内动力学规律,但它是在体外进行的间接试验,不能准确寻找和确定方剂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活性成分,更不能说明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的成分谱或病变组织内的靶成分谱[2]。方剂是一个多元、复杂体系,化学成分复杂,很难用其中某一成分的药效或药代参数来代表整个方剂的参数[3]。
单一成分不能说明配伍的影响,也不能代表方剂,不符合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如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大承气汤以大黄、厚朴为主药,大黄含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厚朴中含有厚朴酚、厚朴新酚等,枳实含有生物碱、黄酮苷及挥发油等成分,临床效果确切,动物实验也得到证实。给香猪急性胰腺炎模型使用清胰汤后,采用HPLC法检测到香猪门静脉和腔静脉中含有大黄素,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相应的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4]。证明口服或灌肠后方剂的某些成分能够吸收进人体内,但方中多种主要成分的血清浓度水平如何,进人血液内的成分能否到达病变组织并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