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发生于婴儿时期的湿疹,称婴儿湿疹,近来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西医认为湿疹的产生与特异性过敏体质有关,故又称“特应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使用的药物主要是激素、抗过敏药以及近来应用于临床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均是对症治疗或局部治疗,无法根治,明显的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诸多限制。许多报道中药治疗湿疹效果显著,甚至可以达到根治目的[1-2]。笔者根据中医药理论以清热利湿为基本方法,根据病情加味,外洗内服治疗婴儿湿疹,并与西药常规治疗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美国皮肤学会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3]中的必备两项指标(1.瘙痒;2.具备典型表现及年龄特征,婴儿面、颈及肢体屈侧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即可诊断,并排除疥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等。
1.2 纳入标准
以皮疹、瘙痒为主诉来门诊初次就诊并诊断为湿疹的婴儿(年龄<1周岁),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等,并能配合观察和随访的患者。
1.3 病情评估标准
采用皮损严重度计分(ADS)法[4],将皮损分成:红斑面积为Ⅰa,严重度为1;丘疹渗液面积为Ⅱa,严重度为2;干燥增厚面积为Ⅲa,严重度为3。2岁以下儿童体表面积大致估算标准如下:头颈部为17 %,上臂9 %,躯干前后各18 %,下肢12 %。ADS=Ⅰa×1+Ⅱa×2+Ⅲa×3,总积分为1~300分,<100分为轻度,100~200分为中度,>200分为重度。(根据皮损的性质和面积确定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客观,不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虽然瘙痒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由于瘙痒的情况往往与皮损严重程度平行,且婴儿缺乏对瘙痒的描述,影响因素颇多,故瘙痒不纳入病情评估)。
1.4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95例患儿采用随机单盲法,于初诊时填表评估ADS,根据就诊先后次序编号,单号为中药组,双号为西药组,能完成疗程、最终评价疗效者176例,治疗前2组资料比较见表1。 表1治疗前2组资料比较经统计分析,治疗前2组患儿性别、平均年龄、ADS轻重分布及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5 辨证分型(自拟)
红斑渗出型:主要表现为红斑渗出、黄色痂皮、表面污秽糜烂。干燥增厚型: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干燥起鳞屑、皮肤粗糙增厚。脂溢型: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小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痂皮,不易除去,以头顶及眉际、鼻旁、耳后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