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histiocytosis,LCH)是由树突状细胞家族中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单克隆增生形成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期多见,常累及骨,呈单病灶或弥漫状。本文就1例单纯颅骨损害的LCH的临床特点、影像资料、术中所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资料患儿男,2岁,因发现头皮肿物3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右颅顶部可扪及一肿物,约5 cm x4 cm x2 cm,质软,边界清,无压痛,表面光滑,无活动,皮肤无红肿,局部颅骨凹陷。血常规示白细胞12.2 XlO /L,中性粒细胞0.55,淋巴细胞0.39,单核细胞0.06,血红蛋白106 g/L,血小板61 210×10 /L。
2 结果
2.1 影像学资料颅脑CT示顶部头皮下见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4 cm,边界较清,密度不均,中心部见低密度区并见点状钙化,邻近颅骨(右侧顶骨)见骨质缺损,肿物与上矢状窦界限不清。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颅脑MRI示右顶骨近矢状缝处可见5.8 cm x 1.8 cm X 4.0 cm扁平状异常信号影,病灶大部呈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影,局部可见T1W1高信号、T2W1低信号影,病灶部位颅骨外板欠连续、颅骨内板见小的虫噬状破坏。注人造影剂后,右顶部病灶大部呈轻到中度强化,颅骨内板下可见强化的脑膜影,病灶临近部位骨髓强化。
2.2 病理检查病理示(颅顶骨)血管、炎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幼芽肿样结构,提示为LCH,免疫组织化学s-100、CD1阳性,CD68部分细胞阳性,Ckpan、CD45、EMA阴性,Ki-67肿瘤细胞阳性细胞数约为5%。
3 讨论
3.1 概况LCH是儿童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但以骨骼病变最常见,尤以颅骨、长骨、扁平骨易受累。根据临床特征,LCH可分为3种类型:(1)嗜酸性肉芽肿,为单一病灶,通常为骨的溶骨生病变,主要累及颅骨、股骨、椎骨、盆骨和肋骨,少数情况下累及淋巴结、皮肤或者肺,主要发生于年龄较大儿童和成人;(2)韩薛柯病(Hand.Schuller.Christian病),为多灶性单系统性疾病,表现为多发性的骨破坏,常伴有周围软组织肿块,最常累及颅骨和下颌骨,可伴有突眼、尿崩和牙齿脱落,主要发生于儿童;(3)勒雪病(LettereSive病),为多灶性多系统性疾病,累及骨、皮肤、肝、脾及淋巴结等部位,此型主要发生于婴幼儿。
3.2 LCH颅骨病变的CT及MRI表现 CT显示LCH颅骨病变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骨缺损,边界清晰,边缘无硬化可在颅内外板形成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病灶周围骨质在早期多正常,随病变进展可出现硬化,在后期破坏区中出现小片致密骨质,呈典型的“纽扣征”,为病灶修复的征象,这种征象在无临床症状的病例中多见。MRI检查病灶大体T1W1为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压脂呈高信号。CT、MRI对病灶内脂质和周围软组织改变显示优于x线平片;MRI在显示病灶大小、边界及周围关系方面优于x线平片和CT,但MRI对病灶内死骨的显示不如CT和x线平片。颅脑冠状位CT及重建对诊断本病有良好的帮助。
3.3 LCH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形态学特点为大量LCH细胞与不同数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混杂在一起,朗格汉斯细胞呈“毛玻璃样”,淋巴窦高度扩张,窦腔内充有大量增生的LCH细胞,周围组织内可出现坏死、纤维化。
电镜下可见LCH细胞内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
免疫表型以CD1a和s一100阳性表达为主。有学者 根据临床经验将其电镜下诊断依据总结为三点:(1)典型朗格汉斯细胞大量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杂有组织细胞但为反应成分;(2)CD1a和S.100阳性;(3)电镜下找到Birbeck颗粒。
3.4 LCH的治疗及预后LCH治疗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及受累部位的特征,治疗方法有化疗、放疗、外科手术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单一病灶以局部病灶切除即可,若术中不能完全肯定为LCH或骨肿瘤者,需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以初步判定肿块的性质再决定切除范围。局灶性骨骼病变可单纯病灶刮除,无需全身化疗,一般来讲,单病灶、单系统者有自愈倾向,预后良好;多病灶多系统者预后较差,生物学行为倾向恶性。
本文是由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