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洛铂联合足叶乙甙或伊立替康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l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广泛期SCLC患者45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纤维支气管镜38例,经皮肺穿刺4例,锁骨上淋巴结活检3例。男性37例,女性8例;年龄36~75岁,中位年龄57岁;PS评分0~2分;有明确的可测量病灶;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以上。初治患者30例,复治患者15例;14例复治患者的初次治疗方案为EP方案(足叶乙甙联合顺铂)或EC方案(足叶乙甙联合卡铂),1例为IP方案(伊立替康联合卡铂),复治患者均为间隔3个月以上复发。接受LE方案和u方案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衡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 LE方案:LBP 30mg/m 静滴,d1;足叶乙甙100mg/m 静滴,d ~d3,21天为1周期。u方案:LBP 30mg/m 静滴,d ;伊立替康60mg/m静滴,d。、d。、d。 ,28天为1周期。化疗前常规使用5.HT 受体拮抗剂止吐治疗。
1.3 评价标准客观疗效按照HECIST 1.0评价标准,分为CR、PR、SD和PD,以CR+PR计算有效率(RR)。至少化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毒副反应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CTC 3.0标准分为0—4级。总生存期(OS)为患者开始治疗至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全组患者随访至2012年6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0个月(4~ 24个月),2例失访,随访率为95.6%。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
组问比较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比较用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每例患者均完成化疗2~6个周期,化疗周期总数为182,平均4.0个周期。45例患者均可评价近期疗效,获CR 2例,PR 24例,SD 15例,PD 4例,RR为57.8%。2例获CR者均为初治。
其中LE方案组获CR 1例,PR 1 1例,SD 10例,PD 3例,RR为48。0% ;LI方案组中获CR 1例,PR 13例,sD 5例,PD 1例,RR为70.0%,两组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远期疗效至随访截止日期,45例患者的中位OS为7.0个月。LE方案组和方案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8.0个月和7.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2.3 毒副反应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消化道反应。全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7.8%(8/45),LE和u组相似;全组3—4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17.8%(8/45),其中LI组的发生率(30.0%)较LE方案组(8.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全组3~4级腹泻发生率为8.9%(4/45),均发生于u组且为复治患者。仅LI组有1例患者出现四肢皮肤散在出血点。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可恢复。其他毒副反应轻微,包括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无治疗相关f生死亡。见表2。
3 讨论EP方案为SCLC化疗的标准方案,然而顺铂的肾毒性、耳毒性及胃肠道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虽然卡铂替代顺铂的EC方案也是NCCN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但其骨髓抑制反应较重,且在局限期SCLC中的作用并不明确,尤其在老年SCLC患者中应用存在风险,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新型铂类药物。LBP是德国ASTA公司首创研发的第3代铂类抗癌新药,临床前研究显示,LBP的抗癌活性优于顺铂或卡铂 。
国内外目前关于LBP联合其他药物治疗SCLC的报道较少,国外以单药化疗为主。王彩英等 报道LBP联合足叶乙甙一线治疗SCLC有效率高达92.0%。尽管SCLC患者初次化疗非常敏感,但大多数患者因复发并伴耐药而进入二线化疗。本研究中LE方案组和方案组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全组RR为57.8%,两组各有1例达CR,在近期疗效上,方案较LE方案似乎显示出更高的有效率(70.0%US.4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日本学者Hermes等 研究发现,Ic方案(伊立替康联合卡铂)在广泛期SCLC中的疗效优于EC方案,1年生存率分别为34% 和24%。提示伊立替康联合卡铂优于足叶乙甙联合卡铂方案,但西方国家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却得出阴性结果。如果将LBP替代顺铂可能有助于减轻肾毒性,不过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徐舒等 报道既往使用过EP方案或EC方案化疗的复治SCLC患者,LBP联用伊立替康二线治疗的有效率达41.7% 。本研究中14例复治患者初始治疗曾经使用过EP方案,提示LBP与顺铂、卡铂无交叉耐药,因此在二线治疗患者Ps评分为0~1时仍可以考虑联合化疗。
在毒副反应方面,方案组3~4级血小板减少及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E方案组,且在复治患者中更加明显,这与复治患者既往使用过化疗甚至胸部局部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有关。复治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复治患者所占比重较大(15/45),使本研究结果的总体生存率偏低。早年的I、Ⅱ期研究发现,LBP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血小板减少,本研究中U方案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E方案组,方案组1例出现四肢皮肤散在出血点,给予升血小板等对症处理后好转。
腹泻发生率高主要考虑为伊立替康所致的毒副反应,在与LBP联合时毒副反应加重。两种LBP联合方案的恶心呕吐症状均较轻,无3~4级呕吐反应,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其他毒副反应轻微,包括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无治疗相关性死亡。
综上所述,LBP联合足叶乙甙或伊立替康治疗晚期SCLC疗效较好,尤其对于初治患者,毒副反应亦能耐受,可推荐为SCLC化疗的一线化疗方案。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