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北京市大兴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大兴区2005~2011年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学资料来源于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局统计的相关资料。
1.2统计学方法应用描述性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概况2005~2011年大兴区累计报告菌痢946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51.53/10万。
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289.10/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43.59/10万)。2005~2011年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发病率有小幅上升,发病率由2006年发病率230.32/10万上升至2007年的256.40/10万,以后逐年下降(表1)。
2.2时间分布大兴区菌痢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病,其中1~12月份菌痢发病例数分别为252、194、243、368、757、1123、2000、2089、1278、642、3l5和202,发病主要集中在6~9月份,发病例数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11.87%、21.13%、22.08%和13.51%,呈明显季节性2.3地区分布2005~2011年大兴区各乡镇街道均有病例发生。其中报告发病例数最高的为黄村镇(1603例),其次为西红门镇(1278例),礼贤镇的报告发病数最低,仅为74例。
2.4人群分布2005~2011年大兴区9463例菌痢病例中男性5474例,女性3989例,男女性别比为1.37:1。5岁以下年龄组的儿童发病最多,共有3146例,占总发病人数33.25%;20~40岁年龄组,报告病例2721例,占总病例数的28.75%(2.5职业分布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散居儿童(3208例),占总病例数的33.90%,其次分别为学生和民工,分别占11.72%和9.07%。
3讨论自2004年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后,菌痢病例数上升幅度较大,2004~2009年北京市菌痢报告发病率在142.78/10万~240/10万波动。2008年卫生部颁布《细菌性痢疾行业标准》,与1995年颁布的国标《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GB16002—1995)相比,明确了细菌性痢疾床诊断必须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方可诊断,报告病例数迅速下降。
2005~2011年间,大兴区各乡镇(街道)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发病最高,提示各级卫生防病机构要做好重点地区管理和重点人群的宣教工作,医疗机构也应做好腹泻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报告工作。菌痢发病呈现明显时间规律性,以夏季发病最高,这与北京市菌痢发病趋势相类似,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评估气候、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对菌痢防病率的影响强度。在年龄和职业分布上,病例发病以5岁以下的年龄组小孩发病最多,主要发病人群是散居儿童,这和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加上其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相关,因此应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宣传,加强饮食与环境卫生、切断传染源的传播途径,以控制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生。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