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观察,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58例,男性151例,女性107例,年龄1O~81岁,平均46岁。其中,胃异物25例,食管异物233例。
1.2方法术前仔细询问病史,结合x线透视或摄片,判断异物的位置、嵌顿状态并排除穿孔。术前5~10min患者将利多卡因胶浆(成人一次常用量10g,约10mL,内含盐酸利多卡因0.2g)含于咽喉部慢慢咽下,使咽喉部松弛,取左侧卧位,口含牙垫,在胃镜直视下见到异物后停止进镜,尽量显露异物,根据异物形状选择合适的异物器械,钳住异物随胃镜一起退出。
2结果258例患者中,胃异物25例取出22例,成功率88%(22/25),食管异物233例取出230例,成功率98%(230/233)。取出异物种类分别为:鱼刺、鸡骨、鸭骨、食物团、果核、硬币、花生米、玉米粒、打火机、牙签等,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3讨论
3.1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价值上消化道异物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应尽早取出,以免引起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过去对不能自行排出的异物,传统方法以外科手术及全麻下硬式食管镜治疗为主,需住院治疗,并发症多且费用高。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普及,胃镜以其安全、快捷、经济、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使患者免遭外科手术之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3.2提高成功率的体会我科于八十年代即开始把胃镜应用于上消化道异物治疗,经验丰富,技术成熟,成功率高。笔者在取上消化道异物过程中体会到:要提高胃镜下异物取出的成功率,首先要求内镜医师应具备丰富的消化内镜操作经验,技术熟练,动作准确、轻巧,遇到问题要冷静,反应迅速,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
术前充分了解影响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的成败因素,结合x线透视,判定异物的位置、性状、纵轴方向与消化道管壁的关系,准备合适的异物器械。
了解患者对内镜操作的耐受程度及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对个别不合作者可酌情术前用药,或采取全麻的方法,以减少患者因不合作导致治疗失败或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术中灵活应用异物器:①长棒形异物可用圈套器和三抓钳进行套取,圈取和抓住异物顶端,收紧钢丝,否则异物可横行阻塞在管腔,不易取出;②尖锐形异物应钳住异物的尖端,或使尖端部位向下,也可在内镜外加套管,以减少粘膜损伤;③圆球形异物用笼形、篮形或网兜形取物器取出;④扁平形异物用圈套器、鼠齿钳、鄂鱼钳取出。要注意,胃内异物千万不要放在胃窦钳取,因胃窦向下蠕动,异物易入十二指肠,并迅速向远端推动,导致无法用内镜取出而失败。总之,通过以上方法使上消化道异物的治疗得以基本解决,成功率进一步提高,达到预期效果。
3.3正确看待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自从胃镜应用于上消化道异物的治疗以来,因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高而备受青睐,从而成为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主要手段。但是片面追求胃镜下取异物的成功率并不理智。异物处理应遵循最低风险原则,要在不对病人上消化道粘膜造成损伤及引起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情况下进行。
特别是异物刺入管壁内深且固定、嵌顿时间长、穿孔风险很大者,应放弃内镜下治疗。本组25例胃异物中3例未取出,均系胃柿石积较大,约6cm×7cm,无法通过贲门,反复钳夹又无法将其夹碎,转外科治疗;233例食管异物中3例未取,其中1例鸡骨嵌入食管中段后壁,并见洞穴样深凹溃疡及脓性分泌物溢出,考虑已穿孔,转外科治疗;1例鱼刺插入食管距门齿约25cm处左侧壁,固定较紧,周围粘膜充血、肿胀,嵌入处糜烂出血,考虑容易出现穿孔及大出血,转外科治疗;另一例见异物嵌入食管上段,注气管腔开放差,考虑可能穿孔,立即退镜,行x线摄片证实已穿孔,转外科治疗。笔者认为,内镜医师术前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结合x线透视或摄片,确定胃镜治疗的可能性,在胃镜下发现嵌顿于管壁的尖锐异物不要急于钳取,应先仔细观察嵌顿情况,确定可否试取。取异物时谨慎小心,对内镜下治疗失败者,应转外科治疗。本组患者中,无1例发生并发症,使胃镜下取异物真正成为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安全、有效方法。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