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699资源库
咨询热线:18957164695 客服在线时间:08:30~22:30(节假日不休息) 投稿邮箱:tougao@lw699.cn 在线投稿:非工作时间点此在线提交您的稿件

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方法论原则与路径研究

时间:2014-11-10 16:20来源:作者:点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概括, 他指出: “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的最新表述不仅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同时也高度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 对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理论体系、实践道路,更是指引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方法指针, 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文本试图以这种新的视野和方法就如何继承和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做出简要回答。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根植于巴蜀大地、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紧扣二十世纪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时代主题, 与巴蜀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相融合而呈现出的“智勇坚定、求真务实、团结奋斗、不胜不休” 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体系。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是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老区精神一脉相承, 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思想文化形态, 必将对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一、从实践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本质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精神,无疑要归属于相对于客观物质的哲学范畴的精神、意识或者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客观存在性铸就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人类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为精神世界的构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生活, 无不是以当时已有的社会发展状况为条件。没有社会实践的丰富素材和感性表达, 即使是低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对精神世界的产生起到了根本的决定作用, 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联系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 它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根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热浪潮, 无不产生于巴蜀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斗争之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曾先后调遣四川军阀和中央军共50多万兵力, 先后四次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 四川老区人民在共产党员徐向前、李先念、廖承志等人领导下, 先后经过万源保卫战、“反六路围攻” 等重大战役, 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围剿和进攻, 取得了保卫革命根据地的重大胜利。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 四川老区人民彰显了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主义精神。据统计, 在红军人川后的两年多时间里, 有32万余人参加了红军, 有48. 9万人参加了各级地方武装组织, 有260余万人次参加了各项支援前线的工作, 有26.7万余民众壮烈牺牲。同时, 四川人民先后向工农红军提供粮食5亿多斤、衣被122万余套 , 为前线战役的向前发展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和有力支援。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革命的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的事业。在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形成过程中, 人民群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顽强斗争, 没有人民群众献身为国、支援前线的伟大贡献, 就不会使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达到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度和境界, 一切精神世界外部的美化和勾勒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新时期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 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力量开发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这不仅是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 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方面, 要在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 的作用, 把老区精神的创造权利、选择权利、转化权利和评价权利交给人民群众, 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精神, 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 使四川革命老区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爱国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艰苦奋斗” 的精神力量,并在这种力量鼓舞下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实现人民群众“人生出彩” 的美好梦想。另一方面,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旨归, 精神的力量只有以物质的形式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 才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当前, 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现有国家扶贫重点县18个,62个县有扶贫任务, 脱贫致富仍然是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首要问题 J。因此,要将四川老区精神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化为推动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使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惠及老区人民。
 
  52二、从理论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社会实践的现实直接性和具体历史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活动及认识成果具有相对性, 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和认识水平总要受到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及个人知识结构和立场的制约和限制。因此,在不同的时空环境和社会语境下, 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而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将“碎片化” 和“点状式” 的认识行为和认识成果以一般化、普遍化和系统化的形式加以呈现, 使受到时空条件和个人因素影响的实践活动提升为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认知体系和思想方法, 从而对实践活动进行总体性地阐释、批判性的反省、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 ]。同理, 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形成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保持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就要以理论化的形态对其概括和总结,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为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向理论形态转化提供了坐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 与四JlI革命老区精神的内涵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和紧密的关联性。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包括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在内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沉淀。另一方面,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诸多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具有同质性。例如,Jll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党中央整顿财经、开源节流、严格财政纪律、惩治贪污腐败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了根据地财政经济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的政策规定, 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 防止贪污浪费, 对贪污盗窃、损害革命利益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形成了“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的价值体系规范和社会活动准则, 为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如有学者所言: “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在行为层面是严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 生动诠释了服务人民、遵纪守法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规范, 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来源和真实写照” 。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 四Jll革命老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契合启示我们,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挥四JlI革命老区精神思想育人和文化引导的促进作用,就要积极探索四JlI革命老区精神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途径, 用系统化、一般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对其加以呈现和表达, 使老区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成为人民群众社会行为的思想渊源和价值准则。为此, 要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为核心, 拓展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和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四JlI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气质结合起来, 将四川革命老区精神作为具有四Jll地域特色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标志, “通过‘接地气’ 营建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践行的文化场域, 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张力” 。
 
  三、从民族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四JlI革命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 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任何文化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总是深深烙印在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之中, 四JlI革命老区精神亦是如此。中华民族历经沧桑,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形成了具有伟大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文化传统 。从民族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就是要将老区精神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之中, 赋予老区精神以丰富的民族特质和民族情怀。
 
  彰显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民族特色要秉承包容并兼的唯物主义态度。老区人民的社会实践决定了老区精神的内容与层次, 老区精神是对老区人民浴血奋战的爱国情怀和舍身忘我的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当前, 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受物欲渗透的影响,人们对于战争年  代革命先辈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也日趋淡化和模糊, 因此准确把握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语境至关重要。无论是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将老区精神寄托于外部因素而放弃其历史传统, 还是以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片面宣传“左” 的意识形态而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都不符合弘扬老区精神的民族性要求。
 
  从根本上看, 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属于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分支,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间,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征程中十分重视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 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就是典型代表。
 
  中国共产党在四川I领导革命斗争期间, 广大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怀、百折不挠的顽强品质、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勇于牺牲的精神面貌” 。这不仅是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的本质与核心, 更是中华民族尚德、爱国、敬业、奉献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集中的反映和最真实的表达。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在几十年的传承发展中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从民族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 不仅要体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在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中的沉淀, 更要关注中国共产党人在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形成中的文4-I:创造和精神创造,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思想育人功能。
 
  一要依托四川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将老区精神以可视化的形式加以呈现; 二要加强政党文化建设,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 三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观红剧、唱红歌、读经典、传箴言” 等方式, 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广泛传播老区精神的积极因子, 营造浓郁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革命传统教育的新手段,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
 
  四、从时代特色的维度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 精神世界同物质世界相比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具体而言, 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并不能必然导致精神世界的持续发展;相反, 某些腐朽落后的精神文化形态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 反而成了阻碍社会发展前进的“绊脚石”。保持优秀文化的生命力, 激发革命老区精神的引导力, 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在具体的变化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赋予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以新的内涵与功能,提升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新境界, 在内容与形式上自觉追求与人类文明前进方向一致的,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协调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产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消费习惯和日常生活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适应了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社会传统伦理规范和道德体系造成冲击。以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为例,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是强调根据人的需求发展经济生产, 强调利益驱动。因此, 它承认公民的合法利益, 允许人们通过政党的手段去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动力。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原则是有矛盾的 。由此导致了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一些共产党员坚守了党性原则, 无论在物质生活发生怎样改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追求始终不变, 例如焦裕禄、孔繁森等; 另一种是利己主义思想对少数共产党的价值观产生消解性影响, 党性原则丧失, 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党内逐步蔓延, 刘志军、刘铁男等一些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落马就是例证。总之, 中国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党的思想理论、行为作风、党内政治心理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
 
  从时代特色的维度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就是要用革命老区精神的内核去解释回答时代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将文化冲突转化为弘扬革命精神的新机遇,在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发掘四  川革命老区精神蕴藏的无穷力量。一方面, 要以先进的生产方式体现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时代性特征。胡锦涛强调: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建构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 这启示我们要充分依托四JIl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倾力打造具有四川红色文化特点的文化产业集群, 创新红色文化产品市场化改革途径,将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推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优势。另一方面, 要以制度伦理体现四川革命老区精神的时代意蕴。将“求真务实、勇于实践、排难创新、不胜不休” 的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渗透在现代社会的制度设计和行为规范中, 通过完备的法律和制度安排, 建立违约失信、权力寻租、道德失范的监督和惩戒机制, 探索善德美德奖励和传播制度, 健全权利监督和约束机制, 以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透明的权力运行规范规避消解利益冲突, 纯洁党的干部队伍。
 
  本文从四个维度论述了弘扬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方法论原则与路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 四个维度并非是相互割裂、自成一家的, 它们统一于继承与弘扬四川I革命老区精神的社会实践。只有坚持了上述原则和要求, 四川革命老区精神才会在新时期新阶段绽放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社会动员的文化功能。
 
  本文是由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