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常州市钟楼区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为提高传染病预警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2008-2011年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中收到的所有钟楼区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08 2Ol1年,钟楼区共收到416条预警信息,覆盖了l2个病种。预警信息中前5位的分别为痢疾、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占总预警信息的91.83%;预警信息出现高峰在4—7月,占总预警信息的48.O8%;其中l起疑似事件,阳性率为0.24 。结论 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对及早发现聚集性疫情起到重要作用,灵敏度很高但特异度偏低,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传染病;疫情;自动预警中图分类号:R181.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9070(2013)01—0047—022003
年全球暴发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之后,世界卫生组织重新修订了国际卫生条例,建立了全球传染病突发预警和应对网络(GOARN)。为做好传染病监测和早期预警工作,在原有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基础上,2008年4月我国建立了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2008年本区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启动以来,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部署,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转。现将2008-2011年的预警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中心传染病自动预警子系统2O08— 2O11年常州市钟楼区所有的传染病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处理情况、个案信息以及预警相关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
1.2 统计方法 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用SPSS1 3.O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8年4月一2011年12月,本区共有预警信息416条,覆盖了12个病种。其中甲类传染病1种,乙类传染病7种(甲肝、丙肝和戊肝分别算一种),丙类传染病4种。预警信息中排名前5位的传染病为痢疾、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占总预警信息的91.83%。
2.2 时间分布 2O08 2O11年,本区预警信息出现高峰在4—7月,占总预警信息的48.08%,最高峰出现在5月,占总预警信息的15.87% ,主要为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痢疾。
2.3 预警信息阳性率 2008-2011年,本区共判定疑似事件者仅有1起霍乱预警,阳性率0.24%,为单病例预警某型报告。经排查核实,该病例为确诊霍乱阳性病人,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报要求,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4 预警信息响应时间 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相关要求,本区疫情工作人员在收到预警信息后都立即登入“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行核实处理,从发出预警信息到填报核实卡时间间隔均在24 h内。
3 讨论自2004年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报告率和及时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为及时对报告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及早发现传染病暴发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切实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2008年建立起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大幅度提高了预警效率。2008-2011年,本区共有预警信息416条,覆盖12种法定传染病,其中一起疑似事件经核实诊断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及早发现传染病报告的异常信息,传染病聚集性疫情以及及时控制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
本研究结果表明,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在实际运行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是以传染病网络报告为基础,用历史数据为参考发出预警信息,且部分疾病的预警阈值过于敏感,所以该系统灵敏度极高,但特异度(阳性事件占总预警信息的比例)偏低,这与疾病控制要求敏感性高有关,和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一。预警信息系统过于敏感,容易造成工作量不必要的增加,预警效益成本与疾病的暴发流行程度形成了反差。因此,应进一步研究改进预警方法、预警参数来提高预警效率。
2O08—20l1年本区的预警信息显示,由于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中设置的空间预警信息以县区为单位,覆盖范围较大,因此造成很多预警信息变为无效预警。
因此建议系统中将空间单位变换为街道或乡镇,则可能更为科学合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是预警信息核实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应将预警信息监测和现场调查处置有机结合,因此对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加强责任心和综合技能。
本文节选自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