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1.了解重庆市城区学龄儿童的早餐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以达到合理化平衡膳食,保障学龄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2.探讨食用早餐频度、早餐质量和肥胖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市渝中区抽取预调查超重肥胖率大于10%的6所小学,其中大规模、中等规模及小规模小学各2所,每个小学从2-5年级中各随机抽取2个班的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219名学龄儿童及其家长,同时对学龄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
2.运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相关数据。
结果
1.本次调查中,2-5年级的学龄儿童超重率为10.5%,肥胖率为8.5%,超重肥胖率高达19.0%,男生超重和肥胖情况较女生严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49,P <0.001)。
2.本次调查中,经常吃、不规律吃、经常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别为88.1%、8.6%、3.3%。女生食用早餐频度情况明显好于男生(χ~2=6.06,P <0.05);不同年级之间食用早餐频度没有显著差异。认为每天必须吃早餐的学龄儿童占96.6%,女生情况较男生好(χ~2=6.752,P =0.01),而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待吃早餐的态度与食用早餐频度有关(χ~2=12.263, P <0.01)。认为不必要每天吃早餐者不经常吃早餐的几率是认为必须每天吃早餐者的3.25倍(χ~2=11.177,P <0.01)。
3.本次调查中,早餐质量好、一般的比例分别为9.6%、25.0%,早餐质量差的比例高达65.4%;男女生早餐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级早餐质量情况不同,早餐质量情况随年级升高而呈好转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491,P <0.001)。对食物种类对健康影响这一健康知识认识,仅43.6%的儿童认为食物种类单一不利于健康,高达56.4%的学龄儿童没有认识到食物种类单一不利于健康。男女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而不同年级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0.804,P <0.001),随着年级递增对这一健康知识知晓率呈上升趋势;但对这一知识的认识与早餐质量无明显关系。
4.本次调查中,早餐食用谷类食物的比例最高,为75.3%,其次是牛奶、酸奶等奶制品,比例为73.0%,食用新鲜蔬菜或水果、新鲜蔬菜、新鲜水果、肉蛋鱼类食物、豆类及豆制品(豆浆、豆腐脑等)、其它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7.2%、23.4%、27.7%、30.6%、29.9%、5.3%。女生食用奶及奶制品情况明显好于男生(χ~2=4.495,P <0.05),而男生食用肉蛋鱼类的情况显著优于女生(χ~2=9.385,P <0.01),其余食品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级间谷类食品、奶及奶制品、新鲜蔬菜及其它食品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高年级(5年级)学生食用谷类食品、奶制品及其它食物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年级(χ~2=13.845,P <0.01;χ~2=16.645,P <0.01;χ~2=7.943,P <0.05),而食用新鲜蔬菜的比例明显低于其它年级(χ~2=10.345,P <0.05)。
5.经常不吃、不规律吃、经常吃早餐的学龄儿童的超重率分别为15.4%、9.8%、10.6%,肥胖率分别为23.1%、8.8%、8.1%,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2.549,P <0.05)。经常吃早餐的学龄儿童的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均低于经常不吃早餐的学龄儿童,经常不吃早餐的学龄儿童发生肥胖、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分别是经常吃早餐的学龄儿童的3.499倍、2.699倍。早餐质量差、一般、好的儿童的超重率分别为11.2%、10.0%、7.0%;肥胖率分别为9.7%、6.0%、7.0%,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0.9%、16.0%、14.0%,随着早餐质量好转,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重庆市城区学龄儿童总体上食用早餐频度情况较好,食用早餐质量情况较差,早餐以谷类和奶类为主,而肉蛋鱼类、豆制品类、新鲜蔬菜水果类等食用率较低,重庆市城区学龄儿童早餐种类单调、营养不充足、质量差情况较严重。
2.重庆市城区学龄儿童对每天吃早餐的必要性认识程度较高,但食物种类对健康影响这一知识认识程度较低。对营养知识掌握比较好、所持正确态度的学龄儿童食用早餐频度和早餐质量情况较好。
3.经常不吃早餐的学龄儿童发生肥胖、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均高于经常吃早餐的学龄儿童,经常不吃早餐为影响学龄儿童肥胖及超重肥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早餐质量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