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通常指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由于资源和户籍的限制,流动家庭和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活往往比较艰难,居无定所、经济紧张、得不到城里人的认同等,这些给流动儿童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成为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当前,关于流动城市生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较少,具体从流动儿童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探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更少。文章通过考察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特点及与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的关系,为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提高流动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贵州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发展特征使用自编的《流动儿童城市生活感知问卷》和《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量表》,随机抽取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等地流动儿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2份, 回收率93.3 ,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91.1 。其中男生49人(48 ),女生53人(52 );七年级41人(40.2 ),八年级61人(59.8 );平均年龄13.38±0.99。调查分析发现(表1),流动儿童在认知成分得分9O.83,情感成分为63.O5,主观幸福感总分为153.89。进一步分析发现,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满意度较低,均低于30 ,尤其是认知成分满意度,仅为24.5 9/6;不满意主观幸福感和认知成分最低,为28.4%。由此发现,贵州省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二、贵州流动儿童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发展特征分析表明(表2),融城意愿方面,流动儿童中,只有45.1 的人愿意融人城市,有21.6 的孩子不愿意在城市定居。社会排斥感知方面,有33 3 的流动儿童感觉受到过城里人的歧视,17。6 的受到过城市儿童的歧视,还有21。6 9/6的认为就读学校有不公平现象。由此,流动儿童融城意愿不高,感知到的城里人排斥较多,其次是学校公平。
收三、流动儿童不同融城意愿、不同排斥感知与主观幸福感的评分比较1、流动儿童融城意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同融城意愿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比较发现,三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F一1.804,P>0.05)。平均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得分,愿意(157.74)>说不清(151.94)>不愿意(157.74)。因此,可以发现,越愿意融入城市,主观幸福感满意度就越高。
2、流动儿童城里人排斥感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比较发现,流动儿童不同城里人排斥感知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着差异(F:4.215,P<0.05)。平均数的两两比较发现,感知到排斥与没有感知到排斥的流动儿童之间有显着差别,感知到排斥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显着低于没有感知到排斥的(158.18>116.24)。因此,流动儿童城里人的排斥感知影响主观幸福感,感知到的城里人排斥越多,幸福感越低。
3、流动儿童学校公平感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比较发现,流动儿童学校公平感知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着差异(F一4.520,P< 0.05)。
平均数的两两比较发现,感知到学校不公平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显着低于觉得学校公平的儿童(153.88>144.36)。综合分析,学校公平感知影响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四、讨论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满意度仅为28.4 ,一般43.2 ,不满意28.4 。
幸福感水平较低,首先是家庭收入不高,流动儿童家庭很多存在着就业困难,一般都是男性工作,女性在家照顾孩子,多数没有固定的收入,这直接影响儿童的幸福感;其次,生活环境较差,流动儿童家庭一般租住民房或城中村居民的房子,居住条件不好,不能够享受到城里人应有的待遇,甚至还要遭受城里人的冷遇。最后,城市对流动儿童家庭有意无意的排斥也是一个原因。
流动儿童融城意愿不高,只有45.1 的愿意融入城市,33.3 的感觉受到过城里人的歧视,17.6%的受到过城市儿童的歧视,还有21.6 的认为就读学校有不公平现象。流动儿童对社会排斥的感知较高,这是必须重视的现象,如果流动儿童迟迟不能融入城市,又不愿意回农村,在两地之间游离,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的误解,长大后会增加犯罪的风险。因此,要适当的加强流动儿童的城市人地位教育,培养他们的城市人感觉和意识,保证他们不再游离于城市之外。城市人排斥感知和学校公平感知是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对流动儿童来讲,家庭和学校是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如果家庭不能融入城市,流动儿童就会感到被排斥;同样,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对待或者觉得不能公平享有教育资源,往往会导致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偏低。
五、对策与建议从流动儿童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的角度探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城市生活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有助于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和幸福感的提升。依据本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提高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社会层面,引导流动家庭的融入,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而充满尊重的社会环境。流动儿童的融人,首先是流动家庭的融人,之所以难以融入,最大的困难是收入水平不高。应提高流动儿童家庭的收入,加大对农民工的知识、技术培训力度,改善流动家庭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家庭收入提高了,社会地位也会得到相应提高,流动儿童就会获得相对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学校层面,引导流动儿童的积极融人,为流动儿童身心发展提供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是流动儿童身心发展的基地,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在学校的学习活动,要倡导和推动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平等、友好的交往,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以便提升其城市生活认同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城市儿童接纳和欣赏流动儿童带来的不同风俗文化 通过营造互相接纳,相互欣赏,共同成长的学校环境,消除在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其幼小心灵上悄然竖起的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以及精神上的壁垒。
自身层面,关注流动儿童积极品质,提升流动儿童的自信心。从农村来到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会让流动儿童无所适从,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学习得有一个过程,要适应,必须遵守城市的规则,这些都需要慢慢学习,因此,应该重视流动儿童积极品质的培养,提升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最后,开展流动儿童幸福教育,引导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导流动儿童认识什么是幸福,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环境,如何才能更幸福等D]。此外,还要培养流动儿童积极情感,引导流动儿童学习人际交往和学习技巧等策略。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