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体操训练是培养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基础。体操运动员从少儿开始培养,启蒙年龄在3~5岁不等,7岁左右参加初级比赛,培养一个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周期为8—12年。体操是一项要求运动员的力量、柔韧性和耐力素质极高的运动项目,少儿的骨骼发育不完全,各关节的韧带力量相对较差,但是体操动作技术复杂、难度大,又是在特定的器械上进行,这就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训练和比赛中少儿更容易受伤。
从解剖生理特点来看,少儿中枢神经系统极易兴奋,精神不易集中,且耐力差,易疲劳,易失手,故易发生运动创伤。少儿肌肉弹性好,水分多,骨内纤维胶质多,钙质较少,所以骨的弹性及柔韧性较好,不易折断,但易造成关节松驰,若外力过大时就会发生骨折,而不是完全断裂。此阶段又正值少儿骨骼的发育期,故在愈合的过程中易发生骨畸形,对今后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骨骺是少儿骨发育成长的关键点,若训练不当会造成骨骺分离。少儿关节软骨层较成人厚,弹性好,但骨组织相对柔弱,强度差,当关节受伤时易伤软骨下滑层,造成骨软骨骨折或剥脱性骨软骨炎。由于少儿自身的生理解剖特点,因此不管是训练还是比赛都易造成运动创伤,而一旦受伤将对运动员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造成人才浪费。本文对少儿体操常见运动创伤的原因、创伤部位、创伤类型以及怎样进行预防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减少运动创伤、系统科学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供指导和参考。
l 少儿体操运动创伤的原因表1列举了常见的运动损伤原因及表现。体操运动是一项运动量极大的健美性运动项目,少儿时期由于各部位都处于发育状态,如果不注意运动量的合理安排,过早进行大强度训练,就会导致肌肉与肌腱损伤、关节损伤、滑囊损伤,甚至骨损伤。而这些损伤若在早期不能治愈,就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后期训练,缩短体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导致运动员过早退出体操训练和比赛。
据统计分析,因运动创伤导致我国体操运动员过早退役的占50 以上。少儿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是少儿生长发育不全以及生理方面的原因。运动员的基本功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术,体操运动员的基本功在少儿时期训练中占很大的比率。我国体操运动员的少儿时期训练主要在地方业余体校,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如果业余体校教练员对体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训练安排不合理,基本技术训练不正确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就会使运动员在后期训练中很难提高,从而导致运动员过早退役,此原因在退役统计中占30
。另外,体操运动对机体的力量、精确度和协调性要求比较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如果生理机能下降,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减退,就会使机体的反应迟钝,也易导致运动损伤。最后,少儿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加之场地器材、医务监督不够,也可导致运动创伤。因此,少儿体操训练属于初级训练阶段,教练员一定要科学全面的安排好运动负荷,系统进行训练才能减少运动创伤。
2 少儿体操运动创伤部位因为体操动作复杂多变,加之人体各部位均可接触器械。因此,少儿体操创伤部位几乎遍布全身。按人体基本解剖构成将运动创伤部位列举。
3 少儿体操运动创伤类型少儿体操运动创伤主要有先天性创伤、慢性损伤、急性损伤3类。先天性创伤主要是由于运动员遗传所带来的,因为很多运动员没有经过科学的选拔,从表面上看是没有肢体上的缺陷,但实际上有一部分运动员带有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骨盆撕裂、先天性脊柱弯曲等。慢性损伤和急性损伤是少儿运动损伤的主要类型,多是由于长期的训练不当所致。急性损伤包括骨折、半月板挫伤、关节错位脱臼、韧带及关节囊损伤等。慢性损伤主要有肌肉筋膜损伤、肌腱及腱鞘炎、脊椎棘突骨膜炎等。
4 少儿体操运动创伤的预防措施
4.1 科学安排训练少儿运动员的技术进步和技术难度的增加,需要增加训练的时问才得以实现,运动员每天要训练4~5 h,包括准备活动、力量训练和其它有关的活动。训练的时间越长,队员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使专项训练的运动量符合少儿的解剖、生理机能以及练习的特点。为防止局部负担过大,在训练时,项目交换要合理,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提高动作的质量。慢性损伤大多来源于反复急性创伤。准备活动可加快血液循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肌肉韧带和其它结缔组织的伸展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肌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协调性得到改善,有利于动作的完成和发挥,避免急性创伤的发生。训练后的放松可以及时消除全身和局部的疲劳,避免疲劳积累,缓解肌肉僵硬,是防止慢性劳损的重要途径。
4.2 加强少儿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少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别是肌肉力量素质是预防损伤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竞技体操训练的特点,体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般都是大强度持续时间短的练习方法,练习中应注意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相结合。肌肉力量的训练不仅要加强与运动技术直接有关肌群的力量练习,而且要注意协同肌及对抗肌的训练,注意练习动作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注意力量练习动作结构与专项动作结构。
4.3 加强训练中的保护措施体操动作的学习过程是教练员对运动员实施保护的过程。尤其是少儿运动员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在训练中教练员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以减少因主观原因造成运动员的损伤。教练员还应加强保护设施和器械的应用与研制,以有效地减少训练中因难、新动作的学习而造成的损伤。对教练员进行教法培训,在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加入符合运动员特点和项目特点的Ih我保护方法练习。
4.4 加强少儿运动员早期的心理训练少儿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指运动员为完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因素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保证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身体和技能、战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常发挥。高水平体操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包括精确及敏锐的感知、清晰的运动表象、紧张及有效的思维、巩固记忆与集中、持久的注意、积极与稳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鲜明的个性等方面 ]。在这些心理特征中,感知、思维、记忆、注意、意志等心理特征形成的敏感期足在少儿时期,这对于少儿体操运动员的训练相当重要。但对业余体操学校教练员的调查和采访中发现,很少有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有些教练员甚至不懂心理训练,这就使很多体操运动员错过了良好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对业余体校体操教练员的培训中还要加强心理训练方面的知识及内容,提高业余体校教练员的心理训练水平,使体操运动员在早期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文节选自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